
小扇引微凉,悠悠夏日长。不知不觉,暑假进度条已经过半,大家的假期生活过得如何?同学们放假时立下的flag:早睡早起、多读书、多运动、掌握新技能……你完成了几项?心态又保持得如何?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健康、愉快、充实地度过剩余的假期,心理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暑期心理调适小贴士,希望能给大家的假期生活提供指导,快乐、高效、有意义的度过这段自由时光。

【规律作息 强健身心】
规律的作息不仅能让我们拥有饱满的精神状态,也可以让我们对生活和学习增加掌控感,减少因“无序”而带来的焦虑情绪,让自己在假期里保持“充实”状态,这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。在接下来的假期生活中,我们依然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,每天保证8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,早睡早起,切勿熬夜。当然,也不要忘记坚持锻炼身体,每天做一些简单的有氧运动,不仅能够锻炼体魄,也有助于保持良好心情!

【觉察情绪 积极调试】
受各种因素影响,我们的假期生活可能会存在一些不确定性,这或许会令我们感到烦躁、焦虑、迷茫。当负面情绪产生时,可以先尝试着去客观地面对它,不评价、不否认,认真地体察这些情绪以及这些情绪背后的内心需要,并寻找恰当的方式将它表达出来,如倾诉、绘画、听音乐、运动、写作、唱歌、摄影等都是不错的方法。我们也可以尝试通过以下这些方法来帮助自己调节情绪。

⑴腹式呼吸+想象放松
(准备动作:当你感到学习疲劳时,静下心来,找个舒适的坐姿,或者平躺在地板、床上或其他舒适的平面上,闭上眼睛,想象一个最喜爱的,能给自己带来放松的场景,可以是草原、花海、森林等,周围草木葳蕤,花香氤氲,和风暖阳。)
第一步:鼻子深深吸气 4 秒,想象香甜清馨的空气通过鼻孔进入腹部,腹部逐渐鼓起。
第二步:自然闭气 4 秒,此时嘴不用力鼻不施力;让香气在你的身体里停一停,想象“香气”携带着巨大的能量扩散到你身体的每一个角落,给你蓄满能量,元气满满!
第三步:嘴慢慢吐气4 秒,想象疲惫、焦虑之感随呼气离开身体,随风消逝,腹部逐渐收回,整个身心感觉轻松自在,充满力量。
注意:呼吸要深长而缓慢,用鼻呼吸而不用口。每天可练习3-4组。

⑵正向思维 寻找积极体验
你可以多做些让自己快乐的事情,增加自己的正向情绪体验。
幸福三件小事: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·塞利格曼教授发现,三件幸福小事练习可以帮助提升幸福感。在每天结束的时候,回忆3件当天发生的令你感到快乐的事情。比如:按照计划完成了学习任务、听到了一首喜欢的音乐、看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等等,并把这些小美好记录下来,会让你更加热爱生活、感恩生活!

正能量摄影:留存身边的感动与美丽,从光影的变幻中寻找积极的能量,拓展思维空间。之前在心理健康月期间,心理张老师曾带领下进行了以“校园美景随心拍”、“励志语言随心拍”、“治愈笑脸随心拍”为主题的正能量摄影活动。假期,同学们可以将视野投入到更广阔的的天地,将镜头聚焦于“美景”、“美人”、“美食”、“美事”,感受和传递勃勃的生机与希望。

【科学安排 合理规划】
按事情的轻重缓急去安排自己剩下的暑期生活。首先把事情分成既紧急又重要的事、不紧急但重要的事、紧急但不重要的事、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。优先着重处理紧急又重要的事情;不被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左右自己的情绪;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要未雨绸缪、有规律实施执行;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,可不参与的尽量不参与。
你可以通过这样的分区,把每一天中必然面对、意外发生的不同事情梳理清楚。能梳理出来的事情做好了,你就会感觉到成就感;能梳理出来的时间多了,你就会享受到轻松休闲。

【互动交流 收获支持】
没有人是一座孤岛,心与心的沟通能够让我们获得支持与力量。与他人建立连接,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,也是我们放大快乐,缩小悲伤的“秘密武器”。
家是我们的港湾,暑假里与我们接触更多的是父母、兄弟姐妹等亲人,要与其多沟通交流,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学习倾听与表达,学习接纳和理解父母的感受,增进亲子感情。假期和父母相处时间较长,遇到事情要好好与父母商量,尊重父母的感受,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。
同伴之间的交往也必不可少。相较于上学时,暑假同学间见面的次数大大减少,但同学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彼此联系,多与同学聊聊天,讲讲自己的心事,同伴之间分享个人生活感悟,不仅可以表达情绪情感,还可以通过同伴获得心理支持。

【和孩子共度快乐暑假】

暑假将过去一半,你家孩子的暑假生活过得还好吗?
他的暑假生活,有你们一起的欢声笑语吗?
他的暑假生活,是快乐的,是丰富多姿的吗?
他的暑假生活,是否不应只有学习、培训,也应有你们一起做过的事、走过的路;有你们一起看过的一部电影、读过的一本书?
在关注孩子的学习之余,让我们也腾出一些时间,和孩子一起做几件快乐的事,共度快乐暑假。毕竟,快乐其实并不那么难寻。
孩子的快乐很多时候来源于“和我们有话聊”,觉得我们懂他、了解他,能和他有精神上的共鸣。我们和他一起看一部电影,一起读一本书,孩子收获的,可能并不只是电影、书中的精神养分,更有我们亲子间心与心的沟通与联结。对孩子来说,这是一次“享受美的历程”,也是一次“重新认识父母的经历”。所以,在暑假余下的日子里,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看看电影,也可以和他同看一本书,当然,“同看一本书”并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看,而是可以他先看,让他来做“阅读推荐”,然后我们再看。这样,孩子不但会觉得和我们有话可聊,看书的时候也会因为“阅读推荐”这个“任务”而更专心、更用心。看完之后,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交流心得,讨论情节、人物和想法,与孩子“同频共振”:支持、鼓励孩子表达感受和观点,实现情感上的共鸣。
【表达共情 赋能式沟通】
当孩子主动倾诉时,家长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孩子的感受,表达对孩子的理解,也可分享自己相关的情感和经历,让孩子们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连接。同时,家长应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情感,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是被接纳和理解的,给予孩子安全感,做好他们的坚强后盾。
当孩子遭遇挫折时,家长应教导孩子正视失败,鼓励孩子用平常心看待失败。帮助孩子分析成败的原因,尝试攻克问题。此外,经常鼓励孩子确实会让孩子越来越自信。但仅靠简单的“我相信你可以的” 、“你能行”这类鼓励,很难带给孩子“我能行”的信念,还会给孩子徒增压力。孩子真正需要的,是具体的、诚恳的肯定,也称为“高质量鼓励”。赋能式沟通会让孩子学会肯定自己,建立稳定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。

【培养家庭“松弛感” 有效支持孩子成长】
一个家庭需要松弛感,太用力的孩子走不远,而他也不会因为紧绷的心弦而变得完美。要学会接纳和包容孩子在成长路上的每一个阶段所发生的改变,犯错也好,脆弱也好,没那么优秀也好,就算不理解孩子的喜好,也要学着尊重。家庭关系中的“松弛感”,并不只是一个虚幻的名词,它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安全感和情绪状态。不为琐事纠结,不为结果执着,共同承担,携手前行,相信爱和包容的力量,才能让家庭生活越来越幸福。
✦
心理热线
✦
撰稿人:张艳
核稿人:王小彦
排版制作:魏佳
领导审核:刘芃 刘和葵
